373.谢清花
徐剧,是指包括徐远评事、徐远说书、徐远唱腔等徐远特色艺术表现形式及其伴生服饰、场景、道具、底本等特殊工艺,由邯郸人老赵继承,改良并发扬光大的一项距今已有数百年悠久历史的结合当地民俗、文化特色并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表演形式。
——以上这一长段是老赵为了评选“文录”请姜意如外史编的,据说他的要求是怎么复杂怎么看起来不明觉厉怎么来。
而且这段话会印在每一本由徐剧改编的小说上。
所以我记得熟绝对不是因为我买了每一册的《荀州管智斗黄贪官》并看了十几遍。
咳总之,当我提出这个想法时,几位将领都觉得可行,就连刚结束攻城的先锋成员都过来凑热闹。
也是,比起中原人不太熟悉的楚地歌谣,徐剧的普及度明显高得多,我记得还有过专门的徐剧团队来军队慰问呢,受欢迎度比那个来自南川(现在都是徐远人了)的巴渝戏团还高。
于是这几天的晚上(白天双方要交战),我一边研究荆南方面的歌词和唱法,一边构思徐剧,顺便把士兵们的好点子融进去。士兵们的热情也高,不但积极配合排练,还会细心地给我留份晚饭,一切都在稳步进行。
374.文十三娘
一周后,底本完备,排练完成,正式对决荆南民谣的时刻到了。
荆南方一如既往,率先出击,还是经典的《生擒乐迁》起手,声音宏亮情感充沛,发挥与此前一样完美。
但……我们已经士别三日了。
曲至一半,早就摩拳擦掌渴望报仇的乐迁丝毫不慌,微微一笑。
他号令一出,早就准备好的我方将士便开始演出《生擒乐迁》——的荆南主将徐剧版:
《荆南守将受刑记》。
那边刚唱至乐迁被擒跪地求饶,我们就演荆南主将被俘挨巴掌;
敌方接着唱乐迁死后墓前贡品遭人偷,我们顺着演荆南主将流放千里在街乞讨难归乡;
那边是乐迁蠢笨自大枉为将军,这方为楚将好吃无度愧为人臣;
对面骂乐迁死后入地狱,小申李济也都不得好死;我应讽楚将身亡发遮面,召氏景氏皆受冤魂锁命。
场面火热,你上刀山我下油锅,唱得是人间惨状;
局势混乱,他是受冤我是挨棍,演得是君臣不和。
刀锋对剑刃,针尖对麦芒,几轮对垒之后,双方都是气喘吁吁,僵持不下。
已然到了对阵的关键阶段。
但骂人不仅要看语言和声势,更要看被骂者的心态
我方乐迁将军沉着冷静指挥应对,完全不为所动(至少看上去是这样);而敌方荆南守将却怒火攻心开始瞎指挥,最终露出破绽,大喊大叫气急败坏,使我师略胜一筹。
不错,往后要再接再厉!
375.姬稳
前线的战况还在僵持,从冬季一直到立春了,福春依然没有城破的迹象。乐将军按时间稳定给洛京寄回战报,详细介绍这些天的战况。
战报上收录的事大都很平常,就是某月某日我军损失人数消耗粮草武器的情况,敌军目前的行动和未来的战略预测,我军接下来的应对和计划等。
对于战报,哪怕看起来再普通,朝堂上也一直很重视。
惊云先生会分析其中的蛛丝马迹,找出敌军行动的迹象;
沈昭会关注财物粮草消耗,然后颤抖地签下一大串数字的支出;
姜意如在讨论周围各州动向和荆南内部势力变化分析;
黄壹…好吧,除了农部相关环节,黄司农一般不参会——真是的,他身为农部大司农,怎么家中的牲畜天天生病呢!
而且他家的鸡三天能生十几种病,为什么还生龙活虎活了这么久啊……
不过战报看起来并不枯燥,因为上面会附录五花八门的徐剧和楚地民谣。
我选了几个写得最完整、故事最精彩的徐剧交给了兴和茶楼的老赵——然后不出所料地场场爆满,还连带着推广到了县里乡间的小茶馆,现在洛京街上随便抓个小孩,他都能给你来一段《荆南守将受刑记》。
——当然,我身为周王,会唱的可不止一段,我这几天正准备把全篇学完呢,连小绿都听会了两句,不愧是我的鹦鹉!
376.姬稳
虽说乐迁那边稳步进展,但连日的战争还是带来了不小的负担,哪怕是连会都不想开的黄壹,这些天也哭丧着脸起早贪黑去试验田里捉蚯蚓。
再比如说我的“百姓意见箱”,大部分的问题已经变成了:“粮食蔬果涨价厉害,陛下能管一管吗?”“我儿现在在福春打仗,什么时候能回来呢?”“仗已经打了这么久了,什么时候能结束呢?”
我一一认真回复,严格按照惊云先生的《明君手册一百条》行动:做好本职工作,不懂的别瞎添乱。
以及“陛下您上次在兴和茶楼唱的《荆南守将受刑记》好厉害!我家小孩不懂事,天天吵着再听一遍。我真是一点办法没有……”
原来我在兴和茶楼还有这么多受众!我还以为百姓们都是给我面子才鼓掌的呢——我大受感动,提笔回复:当然可以,等战事平息,我再去唱一段!
咳咳,当然,不只有这些正常的来信,还有这种:“陛下,我们大周从打凉州到打南平,从来都是势如破竹,怎么这次打个福春城要这么久?而且乐迁是凉州的将军,李济也是许平的降将,万一他们和敌人勾结,或者消极怠工,我们该怎么办?”
……这一定是间谍写的吧。
我都不用拿给惊云先生鉴定的!
洛京局势刚刚稳定,基础建设都只是堪堪能用(我的大殿大门还坏着呢,大殿柱子的漆都是我自己补的),这时候的洛京百姓是久经战乱,文化水平比徐远差多了,能有几个知道李济原本是许平部将的?
估计连有李济这位副将都不知道吧……
377.姬稳
许平是我们打败的第一个正式敌人,也是那个放火把昌平烧了的混蛋,最后在沈昭的指挥下被吊在城楼上给广大百姓泄愤——这我怎么可能忘。
啊总之,我原本是不想理这种小细作的,但这间谍居然一封不成又写一封,每天用各种角度朝我论证换将的优点和可行性,我当年考洛文都没他能编。
说真的,我的“百姓意见箱” 是限额的,要做到天天写还让我看见,一定是没怎么睡过觉的在蹲点吧……
不仅如此,他(或者他们)甚至给其他官员写,还给百姓传,荀鞅州管搜捕了好几天,可结果是传言越来越有鼻子有眼,连荆南给乐迁送银两的谣言都传出来了。
……这肯定是间谍干的吧。
虽然这种谣言惑众的情节似乎有点眼熟,但敌人能用了一次又一次,就说明肯定是有用的——
这次除外。
原因是这样的。
其实这种“乐迁通敌”的说法刚出来时,还是有些百姓受到影响的,于是那时候的我决定在城中心开展一次演讲。
演讲经过大概是这样的。
百姓:“乐迁将军可能通敌!”
我说:“哪有通敌通到自己被踩坟头偷贡品还天天在地狱受刑的啊!”
所以说嘛,还是荆南守军太缺德,而且缺德得人尽皆知。
总之,百姓们恍然大悟,纷纷散伙拿了宣传单糊窗户去了。不得不说,这散播谣言的传单糊窗户质量还不错,据说百姓们都抢着要,弄得暗处的间谍存货短缺,不得不冒险再去订购。
——然后他们就被守在造纸坊的荀鞅抓住了,现在正在刑部受审。
没错,“乐迁通敌”谣言事件,完美结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