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凡小说

繁体版 简体版
非凡小说 > 绛珠新梦 > 第29章 改革受挫,私塾谋新

第29章 改革受挫,私塾谋新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贾府在林桐与众人的齐心运作下,经济状况改善明显,甚至有超越往昔鼎盛之势。每日卯时未到,贾府商铺的伙计们便忙着卸下门板,玻璃橱窗里陈列着林桐设计的精巧饰品,琉璃珠串与掐丝珐琅相映生辉;作坊里飘出的肥皂香气,引得行人频频驻足。北静王水溶又亲自牵线,为贾府打通了漕运商路,一时间,绸缎庄、香料铺的生意火爆异常,银子流水般涌进贾府的库房。账房先生的算盘珠子拨得飞快,小厮们抱着沉甸甸的钱箱来回奔走,连府里养的猫儿狗儿,都跟着沾光吃起了新鲜的鱼虾。

然而,在这看似繁荣的表象之下,实则并不太平。林桐在改革中展露出的才能和智谋,成效斐然,令她名声大噪,风头一时无两,可也招致了不少嫉恨。在这个女子需谨守闺训的年代,她抛头露面主持家业,本就犯了大忌。更何况林桐的光芒过于耀眼,更是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。下人们私下议论时,总有人撇着嘴说“女子当家,不成体统”;那些守旧的婆子们凑在一起,眼神里满是不屑,话里话外都是对林桐的不满。

贾府内部各房之间的争斗,从未真正停歇,如今见林桐因改革声名鹊起,备受赞誉。那些心怀叵测、觊觎家族权势与利益之人,更是按捺不住,愈发蠢蠢欲动。尤其是守旧的长辈们,即便看着贾府日益兴旺,也容不下林桐打破规矩的做法。在他们心里,女子就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,安守内宅,怎能插手家族事务?

王夫人对林桐的不满由来已久,血缘上的隔阂就如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。加之林桐的行事风格,与她一直以来所秉持的传统观念大相径庭,在她眼中,林桐的种种行为皆是不安分的表现。自从林桐开始倡导新学,不仅鼓励府中女眷读书识字,还让她们参与府中事务,这无疑触动了王夫人最敏感的神经。眼见林桐在贾府的声望水涨船高,年轻一辈对她言听计从,下人们也私下议论着她带来的新变化,王夫人愈发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。

平日里,她依旧端坐在当家主母的位置上,有条不紊地处理府中琐事,面上波澜不惊,维持着一贯的威严。可暗地里,她早已与那些守旧的长老们达成默契。这些人本就对林桐的革新之举颇有微词,如今更是与王夫人一拍即合,在各个关节上给林桐使绊子。暗中散布不实谣言,试图打压林桐的势头。

贾政双手搭着太师椅,紫檀木扶手被岁月磨得发亮,正映衬着他脸上经年累月的刻板神情。作为贾府实际掌权者之一,他虽默许了林桐推行改革以解家族困局,却始终将祖宗家法奉为圭臬。在他看来,贾府历经百年风雨屹立不倒,靠的正是代代相传的规矩礼数,那些看似奏效的革新不过是权宜之计,终究登不得大雅之堂。尤其是见府中年轻子弟对林桐的主张趋之若鹜,他内心更是隐隐不安,表面上却维持着大家长的风范,从不公然驳斥,只在私下里对心腹慨叹 "世风日下,纲常渐弛"。

林桐站在廊下,手中的账本被风吹得沙沙作响。前几日在苏州绸缎庄,她亲眼见新式织机吐出的月华锦被抢空;景德镇窑厂的薄胎瓷更是千金难求。此刻她望着远处荒草丛生的田庄。眼中闪烁着炽热光芒。她打算将荒废的田庄改造成工坊,引进苏杭改良的花楼织机,每台织机都能织出二十四种不同纹样;从景德镇重金聘请的窑工,更能烧制出薄如蝉翼的影青瓷。她甚至计划在金陵、扬州等繁华之地开设 "荣国府" 商号,以精美的绸缎包装、独特的品牌标识打开市场,再通过广州十三行的商船将货品销往南洋诸国。

那些田庄一直由贾府那几位长老把控,他们长期以来通过虚报田租、以次充好售卖田庄产出、私吞田庄修缮款项等手段,中饱私囊。然而,林桐的改革一旦推行,工坊账目透明化,田庄事务规整有序,他们的灰色收入将瞬间化为泡影。

议事厅的烛泪顺着鎏金烛台蜿蜒而下,在青砖地上凝成暗红的霜。林桐指尖捏着写满簪花小楷的宣纸,苏杭绸缎的图样被汗渍洇出浅浅的印子。她望着首座上贾政紧绷的下颌线,深吸口气开始阐述:“舅舅可知,如今江宁织造局的新织机,比老式提花机效率高三成?咱们若引入改良...”林桐满怀期待地向诸位长辈们介绍自己的计划。从苏杭丝绸、岭南香料,福建茶叶、包括接下来的工匠招募计划等;末了,还精心规划了产品的销售渠道,打算在京城繁华地段开设贾府商号,同时打通与各地行商的合作,将工坊产品远销大江南北。

“荒唐!”她话音刚落,分管田庄的贾仁猛地起身,蟒纹石镇纸被带落,“咚”地砸在乌木长案上:“老祖宗传下的田庄规矩,到你这儿就要全改?去年庄头孝敬的年例银,哪样不是按旧例?你这乳臭未干的丫头,莫不是想把贾府百年根基付之一炬!”说罢,他胸膛剧烈起伏。

王夫人慢条斯理地转动翡翠护甲,腕间金丝八宝镯叮当作响。她斜睨着林桐鬓边新换的素银步摇,轻嗤一声:“林丫头,你这见识倒新鲜,只是府里上千张嘴等着吃饭,只是长辈们的话也不无道理,你这些新奇玩意儿,怕是不太适合咱们这大家族。”说罢用帕子掩唇轻笑,眼角细纹里都藏着算计,“上月账房刚报亏空,你这会儿又要开新店、雇巧匠,银子难道是从天上掉下来的?”

贾政摩挲着案头的羊脂玉扳指,喉结滚动半晌才开口:“你虽有孝心,只是府里盘根错节的事务,不是一朝一夕能理顺的。依我之见,还是慎重为好。”他望着廊下随风摇晃的宫灯,声音里带着几分疲惫,“先把这份心思收一收,待年节过后再说罢。”

林桐望着满厅摇曳的烛火,突然想起大观园里那些枯了半截的海棠树。原来最难以撼动的,从来不是树根盘错的老树,而是深植在人心底的朽木。她攥紧被揉皱的图纸,指尖传来细微的刺痛,却不及心口万分之一。

林桐蜷缩在潇湘馆的窗前,指尖无意识摩挲着窗棂上剥落的朱漆。雨丝斜斜掠过翠竹叶,在青石砖上洇出深浅不一的墨痕,恰似她此刻纷乱的心绪。贾府的改革失败如同一记重锤,击碎了她试图在腐朽体系里缝补裂痕的幻想。当檐角铜铃在风中发出细碎呜咽,她忽然握紧了拳头—贾府内的缝缝补补不过是隔靴搔痒,唯有教育的火种,才能烧穿这千年的枷锁。

竹影在湘妃帘上筛下碎银般的光斑时,林桐的茶盏已凉透第三回。诗社里传来姐妹们调笑的声音,砚台墨香混着桂花糖糕的甜腻,在雕花木格间流淌。她抚过墙上新裱的《秋夜联句》,忽想起前日在书斋看到的《焚书》,书页间夹着的枫叶被汗浸得发潮—若这些灵气四溢的女儿,都能读李贽、学格致,该是怎样的光景?

次日清晨,林桐在潇湘馆召集诗社众人。诗社在林桐这么多年的经营下,在京城已颇具影响力,也是贾府内一处满溢着蓬勃生机与灼灼才情的独特所在,这里汇聚了众多姐妹,她们在这里吟诗作画、交流思想,氛围十分融洽。林桐决定利用诗社的影响力,创办一所私塾。当下社会积弊重重,而私塾便是传播新思想的前沿阵地。她期望通过私塾的教育,引导学生挣脱传统思维的枷锁,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,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知识的滋养下,成长为有担当、有见识的人才。

林桐将最后一锭银子轻轻搁在算盘上,清脆的碰撞声在空荡荡的厢房里回荡。烛火摇曳,映得账簿上密密麻麻的数字忽明忽暗,她揉了揉酸涩的眼睛,望着窗外如墨的夜色,满心皆是无奈。那些从林府带来的体己钱,连同平日里积攒的赏赐,在创办私塾庞大的开支面前,不过是沧海一粟。

北静王水溶得知此事后,被林桐的决心与抱负所打动。他理解林桐此举意义非凡。于是毫不犹豫地从自己的私库中拨出一笔可观的银两。命人快马加鞭,将银子送往贾府,还附上一封亲笔信,信笺上的瘦金体力透纸背:“昔蔡文姬续汉书,今姑娘开新学,吾愿为前驱。”

与此同时,远在苏州的林如海也听闻了女儿的计划。林如海虽身处异地,但心中时刻牵挂着女儿。他知道林桐向来有主见、有抱负,此次创办私塾,定是深思熟虑之举。于是即刻着手清点自家产业的盈余,又从苏州的生意往来中抽调出一部分资金,交到林桐手中。

资金问题解决后,接下来便是选址。林桐跑遍了京城的各个地方,寻找一处适合的场所。她既要考虑私塾的环境要安静清幽,适合学生学习,又要交通便利,方便学生往来。经过一番艰苦的寻觅。终于,在贾府不远处,一座爬满枯藤的闲置庭院出现在她眼前。荒草间的石灯笼在阳光下折射出奇异的光晕,断壁残垣间依稀可见昔日匾额上“毓秀堂”的痕迹。虽然庭院略显破旧,但林桐却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书声琅琅的景象,眼中满是欣喜。

然而,正当她准备大干一场时,麻烦却接踵而至。原本谈好的工匠们突然变卦,面色惊恐,说这庭院有不干净”的传闻,说什么也不愿接手。林桐四处打听,才知道是有人在背后故意使坏,妄图搅黄她的私塾计划。就在她焦急万分之际,北静王水溶再次伸出援手。他凭借自己的人脉,寻来可靠工匠,甚至亲自监工。修缮现场,他身着便服,与工匠们一同探讨修缮方案,全然没有王爷的架子。

紧接着,便是聘请先生。林桐深知教书先生是私塾教育理念的传播者和执行者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她四处打听,广纳贤才,不仅从贾府内部挑选了一些饱读诗书、品行端正的丫鬟小厮,还从外面聘请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文人墨客。为了说服这些教师加入私塾,林桐亲自登门拜访,与他们促膝长谈。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教育理念。然而,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她新颖的想法。有些文人顾虑重重,担心这样的教育会招来非议,犹豫不决。林桐从不勉强,只是微笑着说:“道不同,不相为谋,他日若想通了,随时欢迎。”

筹备的日子里,林桐每日鸡鸣而起,夜深才歇,全身心地扑在私塾的筹备事务上,从庭院的修缮设计,到教学课程的安排,再到教师的培训,每一个环节她都亲力亲为。她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,那就是创办一所能够培养出新时代人才的私塾,以此为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带来新的希望之光,推动社会变革的车轮滚滚向前。

终于等到开学那日,天还没大亮,学堂门口就热闹起来。京城的街道上,富家子弟乘坐着雕花马车,小厮们在一旁小心伺候;穷人家的孩子背着母亲连夜缝制的粗布书囊,脚步轻快,满脸雀跃。脸蛋冻得通红,眼里却闪着光。有个扎着红头绳的小姑娘攥着半块烤红薯,怯生生地问:“先生,我们真能学那些大道理吗?”

林桐立在门廊下,晨风拂动她月白裙裾上的竹纹。看着孩子们或拘谨或雀跃地跨过门槛,恍惚想起这些日子的艰辛:和工匠讨价还价磨破了嘴皮,为说服先生三顾茅庐,深夜里反复修改教案困得直点头......此刻却都化作眼底的暖意。她轻轻抚过新漆的门柱,木头还带着淡淡的桐油香,就像这些孩子,带着未被雕琢的灵气与希望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