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昌元年,洛阳太初宫内明堂。
“良儿也不小了,算起来,也应该去历练历练了。”(ps李玉良被赐姓武了,但是为了方便本文还是叫他李玉良。)武皇翻着龙关递交的奏折,缓缓说道。古来储君继位前都需外派征战,得胜而归后继任。“然而西边突厥猖狂,云贵一带南诏也打得正酣。一时倒没什么好的去处,狄爱卿有何高见呢?”
“臣听闻龙关近来治理稳定,回鹘军队几次都吃败仗而归。可派太子前去。一来是锻炼他的胆量,二来可收服人心。”狄仁杰道。
“不过良儿生性善良,又没有读过兵书,怕是要吃亏呐。”
“这个不怕,陛下可派高元帅护送,只是让殿下适时露个脸即可。何况……”
“嗯?”
“何况龙关近来治安良好,想必是不会出差错的。”
听到龙关二字,潘玉的心突然收缩了一下。但大约是发现武皇察觉到她的神色,慌忙正色起来。
“好,狄爱卿,那就派你着手去准备,通知殿下早些做准备,军中无儿戏,太子妃身怀有孕,就不必跟着了。潘玉,准备笔墨给朕拟一份草诏来。”
“那臣先告退了。”
李玉良要去龙关?可是师兄就在那边啊。他要是知道李玉良来了不得把他杀了?这样,他怎么洗清罪过啊。
“潘玉,你好像心不在焉呐。”
“臣没有。”
“你有,朕看得出来,你很担心他。不过朕相信他,他会保护好太子的。”
“陛下您就这么相信他吗?”
“朕一向看人很准,如果方法得当,朕相信他会是一员良将的。朕年纪大了,想休息了,希望良儿这次能快些成长起来,都是要当爹的人了还像个孩子一样,希望他担得起他身上的责任呐。”
“殿下心性纯良,他一定会成为一位好丈夫,百年之后一定会是一位仁君的。”
“你要是这么想就好。不过朕怎么听说,好像他流落民间的时候,倒是很喜欢你啊,你喜欢他吗?”
“太子殿下善良正直,受人敬仰,大家都很拜服他的为人,臣也不例外,但是那都是过去的事了。臣只希望能留在陛下身边随侍左右。”
“你倒是很会说话。你父亲在天之灵,要是知道他的宝贝女儿现在这么能干,一定会替你感到骄傲的。”
“臣不敢。其实天下有才能者有如星辰,和臣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。只是他们非出身官宦之家,不像臣有机会能效力朝廷。”
“这也正是朕目前在考虑的事,继续说。”
“前阵子,臣随狄大人查访流人案时,在岭南、剑南与黔中见到许多被万国俊、刘光业挑唆的流人子弟。万刘二人假传圣旨,逼迫流人自尽,不服而被斩杀者数万。这些人一旦流落到乡野村镇,又进一步扰乱治安,引发民愤,乃至威胁我大周社稷。当地官员已清剿数次,但他们人员流散,一旦围剿便又伺机逃入山中,迹不可寻。若继续采取强攻措施,则非但不能消灭,反而助长了这些流民的气焰。”
“那依你之见?”
“臣曾抓住过两个流民头目。其实他们本意并在于割据一方与朝廷相争。只是恰逢灾年,无以为生。摆在他们眼前的只有两条路,要么依附豪强成为佃农,终身供其驱使。要么上山为寇,灾荒时便劫粮为生。这些成为山匪的流民其实组织程度松散,一旦土地收成稳定,便又归田为农。臣想,如果将这些孤寒子弟笼络起来,加以疏导,使其效力军伍,则非但不用费力征讨,且可从豪族手中把人口争夺回来,一可平息内乱,维护治安;二可增充军员,填补连年边境战争消耗的人员差额;三可打击豪强,使其为大周朝之民而非土豪之民。”
“你是说,这些流散于山野的草民,倒可为我所驱使,成为朝廷栋梁吗?”
“臣不敢。只是臣以为,流民问题往小了说,是有一定武装力量的农民被迫成为散寇,他们中不乏有实操能力的良材,陛下能擢拔平民、安抚孤寒,那么这些人一定会成为我大周的栋梁。往大了说,此事本质上是土豪与大族的人口之争,若陛下广开门路,则可能流入地方豪族的流民在一定会投靠朝廷,为国效力。一旦合法的上升通路被打开,臣相信,他们非但不会走上草寇之路,反而会感念陛下圣明,称颂您是弥勒再现,造福四海。”
“狄仁杰啊狄仁杰,你真是带出了一个好徒弟。”武皇心想,很快正色道“说得倒是不错,只是自古官僚皆自吏部选拔,广开寒门晋升之路,确然是前所未有。”
“凡是第一次,再说,陛下不就是敢为人先,才成就了当今国泰民安、风清雨霁的景象吗?”
“少和朕耍贫嘴。”武皇笑着,潘玉是越来越像她父亲了,说起话来伶牙俐齿、条分缕析,不过少了她父亲的几分怯懦。眼下边地不稳,确实亟待良将。前朝李唐王室在各地笼络大族门阀,各地这些潜在的危险仍暗流涌动。若在此时提拔孤寒,确实可以重新调整朝廷势力的比例。“不过、你这想法并非是了无私心吧?”
“陛下明察。”潘玉低下头去,疯狂组织语言。“微臣承认,这个提议并非没有一点私人。然而,微臣觉得恰恰是因为真正经历过这些事,也才能更熟悉,也有更多的把握。”潘玉顿了顿,猜测着武皇心里可能本也是偏向赞成的,只是习惯的揣度(以及嗑cp)外,又补充道:“臣想,如果担心天下非议,不如就从军功开始,擢拔行伍中立功之士。奖励军功非由我朝而起,在历史上屡有先例,无一不使其军事力量大增。这样一来可以激励将士奋勇杀敌,安定我大周疆域;二来,也可以以此吸引人才,想必到时四海之内都将称颂您的贤明。”
“哈哈哈哈哈,潘有利,你的女儿,丝毫不减你当年。”武皇笑着,摆摆手,“婉儿,去给我拟旨来。”
潘玉见状,忙跪谢在地。“臣替边关将士,叩谢陛下隆恩。”
师兄,你不是老嚷嚷着“学成文武艺,货与帝王家”吗?潘玉心想。你不就想建功立业、成就一翻功名吗?要是你早先有晋升的渠道,又怎么会沦落到做武三思的打手呢?以你的武功,我本大可以向陛下为你求个功名,但千千万万像你一样的孤寒子弟,他们又会不会像当初的你一样误入歧途呢?你本来完全可以做一个好人啊。如今圣上开恩,广收贤才。以后,不会再有“匡连海”因苦于报国无门而做错事了。
潘玉想着,怔怔地走出明堂。迎面的秋风卷过来,仍人忍不住瑟缩。
入秋了,龙关应当下雪了吧。一别两年,师兄,不知道你怎么样了?你带了厚的衣服吗?我记得十岁那年,你违背门规,擅自救下了被困在雪里的阴山派弟子。师父罚你去飞雪坪闭关思过,就是在那里你学会了无影掌。下雪了,你的厚衣服还是我给你送上山的呢。你会想起我吗?